收藏到会员中心
|
文档题目: |
“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
 |
上传会员: |
panmeizi |
提交日期: |
2014-02-24 11:22:48 |
文档分类: |
法律专业 |
浏览次数: |
19 |
下载次数: |
0
次 |
|
|
下载地址: |
“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需要:20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
下载提示: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
文档介绍: |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
文档字数: |
|
文档字数:4127 “人肉搜索”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人肉搜索,”,它其实就是一种搜索方式,通常是提问者在网上发帖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来跟帖,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但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搜索引擎技术的提升,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方式。参与者通过信息的挖掘与公布,使得公民知道事情的真相,特别对于违反法律以及基本公共道德的人和事,如“辽宁女骂地震”、“虐猫”事件、“华南虎集体打假”等事件中,产生舆论监督与批评的效用,“但它却在本质上成为公民维持社会道德和行使”现实残缺“的宪法权利的替代性机制。”但在行使言论自由的同时,自然会产生侵犯被搜索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即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名誉权等权利的冲突。如果保护了私人的隐私权,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就无法行使。因此就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其中争议最多的就是“人肉搜索”是否构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人肉搜索”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如“小月月事件”、“虐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以及“南京局长天价烟”事件、“死亡博客”案等。在这种“人肉搜索”时代,如何才能在发挥“人肉搜索”的有利方面同时,又能更好的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呢? 不可否认,“人肉搜索”自产生伊始为搜寻失散亲人、监督官员的职务廉洁性提供了便捷管道,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目前却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笔者曾尝试在搜索引擎上输入自己的姓名进行初级搜索,几秒钟内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就读学校和职务等个人信息便跃然“网”上。可见,若由成千上万的网民集体发起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在极短时间内就可让公民的个人信息无所遁形,有时更伴随过激评论与行为,令搜索对象遭受巨大社会压力,由此引发的有关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令人深思。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