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会员中心

文档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
上传会员: panmeizi
提交日期: 2013-09-12 09:56:57
文档分类: 法律专业
浏览次数: 37
下载次数: 0
下载地址: 点击标题下载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 (需要:1 积分)  如何获取积分?
下载提示: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或用浏览器下载。不退出登录1小时内重复下载不扣积分。
文档介绍: 以下为文档部分内容,全文可通过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获取。也可加管理员微信/QQ:17304545代下载。
文档字数: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点及预防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还于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有关。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教育方法失当,家长放任自由,顺其自然,或者家长自身的不检点不健康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气氛,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人生观和道德观,较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不断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沾染上违反道德的坏意识、坏习惯、坏毛病,使青少年安全地度过人生的“危险期”。以及建立家长与学校沟通制度。即家长定期向学校通报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学校也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校表现,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切实切断传染源,做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工作,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道德的多层次化,使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本文由word文档网(www.wordocx.com)会员上传,如需要全文请注册成本站会员下载)

热门文档下载

相关文档下载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与矫治 下一篇法律与道德之关系

相关栏目

最新文档下载

推荐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