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量转换成为数字量红外数据发射与接收系统
摘 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红外传输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遂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红外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鸿外遥控非接触式,抗干扰能力很强,这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操纵手段和扩大其应用领域的前提条件。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得到应用。由于普通的红外通讯技术很难对模拟信号作线形处理(即不能直接放大传输),但若结合PWM技术就能把模拟通过数字形式可靠的传输。该红外语音通讯系统适用于高楼之间、运动场、会议厅、多媒体设备等短距离通讯场合,与无线电技术相比,该技术制作简单、成本低、系统稳定、可靠性强,并且有更高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频率调制;频率解调;前置放大;四运算放大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 ……………………………………………………………………………………Ⅱ
序言…………………………………………………………………………………………
第1章 方案设计与制作 ……………………………………………………………………1
1.1方案设计与电路原理分析……………………………………………………………1
1.1.1正弦波—方波转换电路 …………………………………………………………1
1.1.2 前置放大电路……………………………………………………………………2
1.1.3 功率放大电路……………………………………………………………………3
第2章 电路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5
2.1基本要求部分…………………………………………………………………………5
2.1.1 额定输出功率POR ………………………………………………………………5
2.1.2 带宽BW …………………………………………………………………………5
2.1.3 在POR和BW内的非线性失真系数 ……………………………………………6
2.1.4 在POR下的效率…………………………………………………………………6
2.1.5 交流声功率 ……………………………………………………………………6
第3章 发挥与创新部分……………………………………………………………………7
3.1 低噪声跨导信号增益控制装置………………………………………………………7
3.2提高效率………………………………………………………………………………7
3.3 减小非线性失真 ……………………………………………………………………7
3.4扩展带宽BW……………………………………………………………………………7
3.5放大器的时间响应[由示波器(HITACHI VC-6545测)]…………………………7
3.6 正弦波—方波转换电路产生的方波 ………………………………………………7
3.7数据结果分析…………………………………………………………………………8
第4章 二次调制电路的设计………………………………………………………………9
4.1双极型555/556的等效电路和等效功能框图………………………………………9
4.2 555时基触发电路的应用…………………………………………………………13
4.3 555主要电参数和外引线功能……………………………………………………14
4.4 555时基触发电路的单稳态工作模式……………………………………………17
第5章 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19
5.1红外LED的内部结构………………………………………………………………19
5.2红外LED的外形以及外置电路结构………………………………………………19
5.3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提示…………………………………………………………20
5.4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提示…………………………………………………………21
第6章 信号接收电路的设计………………………………………………………………22
第7章 红外技术简介及干扰问题…………………………………………………………23
7.1红外技术的物理基础…………………………………………………………………23
7.2红外传输的原理及设计方法…………………………………………………………24
7.3红外传送音频信号系统………………………………………………………………24
7.4红外技术的应用………………………………………………………………………25
7.5红外通信干扰问题……………………………………………………………………25
7.5.1光源干扰…………………………………………………………………………26
7.5.2红外辐射的衰减…………………………………………………………………26
参考文献……………………………………………………………………………………27
致谢…………………………………………………………………………………………28
结论…………………………………………………………………………………………29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