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答辩问题
问题1、简答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答:
(一)生产经营者利益驱动
利润空间最大化导致不法分子遗忘本性、被金钱利益蒙蔽双眼,从生产原料、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等多方面下手,缩减成本制作假冒伪劣产品;
依附于一些大品牌的知名度、良好的信誉、广阔的市场前景,假冒伪劣产品得以畅销,助长了该类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犯罪行为;
消费者辨别能力与维权能力有待加强
不法分子制假技术高超,假冒伪劣产品与正品之间往往仅存在细微差别,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购买假货;
假冒伪劣产品在价格上往往存在回旋的余地,消费者购买时往往会被商家一系列的表面让利活动蒙蔽双眼,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
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与维权知识,不知情的承受着由假冒伪劣产品给他们带来的伤痛;
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虚荣心,部分人往往会主动选择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维权费用高、投诉无门。作为经济生活中的独立个体,消费者在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到成功维权这一系列过程走下来,成本已远远大于所购买商品带来的损失;
市场法治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
部分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缺少详细问责机制,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触犯法律却无具体法规进行惩罚,大部分只是通过罚款了事,使得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地方保护主义将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制造看作其财政手段一部分,保护一批批假冒伪劣产品顺利打入市场;
部分执法人员缺少职业操守,为谋取个人利益,官商勾结,徇私舞弊,才为制假撑开了保护伞,助长了不良风气滋生,假冒伪劣产品就在他们的监管下被一批一批的输送到经营者手里;
问题2、如何治理假冒伪劣产品?
答:
(一)健全法律法规
要完善立法,保护合规知识产权,保障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加大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犯罪成本,给违法犯罪行为敲醒警钟;
要加强法律法规协调能力,加大其打击力度;
其次要对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销售者进行道德教育,并将诚信商业道德教育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将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转化为必须坚持遵守的法律法规;
(二)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增强公安机关、卫生、质监、物流等部门的西天配合,构建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打击制假售假的合力;
要坚持首问负责制,如消费者发现假冒伪劣生产方并率先向有关机构提出的问题,各级机关不得相互推脱拒,要主动想点子,联合其余部门,合力依法整治这类企业;
(三)对生产经营者的治理
要加大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力度,要调动社会各界对生产者进行监督、并实行有奖举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要加大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一经发现可没收其相关制假工具、制假机器,查封其制假场地,争取做到打击一户少一户,加大罚款力度,全面提高造知法犯法,制假售假的风险成本;
可增设曝光台,利用社交媒体对其制假售假行为进行曝光;
(四)正确引导消费者
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假冒伪劣产品及其带来的危害,通过网络媒体多方宣传正品及其购买方式,使消费者认识了解正品的特征及功效;
要建立消费者维权平台,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保驾护航;
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与道德教化综合治理,使消费者认识到购买并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是一种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行为,以此达到整治消费者市场的目的。
问题3、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意义有哪些?
答: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
国家依法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实现资源的优化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好的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消费者对于政府监管的信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法律法规制定有利于增强企业对于国家政府的信心,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企业角度分析
企业只有保护知识产权、重视产品质量,才能主动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其经济价值,获得利润;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能监督经营者依法经营,使生产者与销售者遵从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净化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依靠和发动广大消费者来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商起到监督举报作用;
搞好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会激发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的责任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济,最终维护消费者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